1.梅岭三章是哪三首诗

2.梅岭三章中阎罗,原来是什么意思这首诗中又代指什么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3.《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百科_92号汽油每升价格梅岭三章中梅岭属哪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是诗人,实属当之无愧,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朱德是诗人,他的《太行春感》大气磅礴,气壮山河。陈毅是诗人,也是名副其实,一曲《梅岭三章》悲壮绝伦,令人荡气迥肠。然而称周恩来为诗人,似乎难为人所共认。殊不知,周恩来一生中虽然诗作不多,但不是说他不善作诗,而是在他“认定的主义是不变了”之后,一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竭智尽力,日理万机,奋斗终生,写诗的时间也就难免被挤掉了。目前,周恩来流传下来的一些诗作,大多是在青年时留下的,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白话诗,无不是隽永深醇的上品诗作。

古人曰:“诗言志。”周恩来的早期诗作既非咏花吟草,也非歌山唱水,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明志,或勉友抒怀,或忧国思民。现摘录数首,以飨读者。

《春日偶成》是迄今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作,诗曰:“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这首诗发表在1914年10月《敬业》杂志创刊号上。《敬业》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时与一批同学组成的“敬业乐群会”的会刊。此时正值辛亥革命之后,清虽然被推翻,可是,外敌侵凌,内败,军阀横行。周恩来目睹时艰,爱国心切,忧国忧民,见诸言行,并与同学们创立了“敬业乐群会”,此诗发表时正当袁世凯暗害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勾结帝国主义,废各省都督之时。神州大地“烟霾布正浓”,中华民族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中,此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916年4月出版的《敬业》第四期上,又发表了周恩来的诗。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一)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蛰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二)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

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三)

同侪争疾走,居独著先鞭。

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张蓬仙是周恩来在南开时的同学好友。1915年11月张蓬仙退学回吉林,别离时,周恩来赠诗三首。全诗似乎写的是学友别离之情,然深蕴周恩来为国为民的冲天志向,一腔爱国热情溢于言表。

1917年夏,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毕业,并东渡日本留学。东渡时,周恩来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流颂千古的律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高唱“大江”之歌,出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表达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求学的豪情壮志。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曾在日记中写道:“现在的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这与周恩来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是一脉相承的。在日本期间,周恩来阅读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著作,在彷徨、苦闷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1919年4月,周恩来在樱花盛开的岚山,写下了几首白话诗。现节录其中一首: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

美观……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

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该诗表达了周恩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心头的喜悦和振奋,对于救国救民充满了希望。也因此,他毅然“返国图他兴”,于1919年4月回到了祖国。

不久,“五四”爱国运动暴发,天津学生热烈响应,并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由周恩来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以这张报纸为基地,议论时事,以唤起民众,并于1919年9月16日成立了爱国进步团体“觉悟社”。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但爱国的运动并未终止,帝国主义和军阀勾结起来欺压中国人民的仍不断发生。1920年1月19日,天津高校学生五六千人,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奔赴直隶省公署请愿,蛮横的军警将学生代表全部逮捕。在狱中,周恩来与被捕代表顽强抗争,并多次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当年的《检厅日录》中曾记载了周恩来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情况,他曾先后六次宣讲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竞争史、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经济论中的资本论同资产集中说等,在1920年,如此系统地宣讲马克思主义,这在我国是甚为罕见的,可以说周恩来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之一。

在狱中时,周恩来已经考虑将来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去探索救国的道路了,当觉悟社社友李愚如将要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周恩来在狱中写了一首长诗赠送他,下面即是其中的三段:

三个月没见你/进步的这般快了

前些日子念强来说/你要往英

我以为不过说说

过几天丹文又来说/你要往法

我也以为不过说说

哪知不几天

你来别我/当面告诉我

你能去了/你竟去了

到那里/举起工具

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

磨炼你的才干/你保天真烂漫

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

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

来到社会实验/推翻旧

全任你这心头一念

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

我或者能把你看/行行珍重

你竟去了/你能去了

三个月没见你/进步的这般快了

诗中书写了离情别意,更多是勉励同学“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信中还说到“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说明周恩来此时已考虑去欧洲了。

1920年7月17日,不得不释放周恩来等被捕代表,本来周恩来已经考上了新创办的南开大学文科,但因其被捕,不能再上学了,为了进一步研究“主义”,探求救国救民之道,周恩来来到了法国。

在法国,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于1921年3月间,加入了中国***,并成立了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八个建党发起组之一,周恩来当然也是中国***的创建人之一。

周恩来在旅欧期间,一直还与国内“觉悟社”保持联系,当他得知觉悟社的社友黄爱于1922年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逮捕,并连砍三刀,惨死在长沙浏阳门外的消息时,无比悲愤,提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壮丽新诗: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

死了,毫无轻重

何如作了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有收获

没播革命的

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

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

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感人的永别

永远的感人

不要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

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散在人间/血儿洒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

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这首诗不仅歌颂了烈士誓死如归的精神,更表达了周恩来作为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世界观、生死观,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仅体现于周恩来的一生,也激励着无数革命者和后来人,在他后来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为民族的解放、共和国的建立,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一直把人民利益、革命利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生死置之度外,并与邓颖超相约,去世后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江河大地。

他把这首诗寄给国内的觉悟社社友,并在信中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1924年7月,周恩来遵照中央的指示回国工作,从此,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南征北战,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国家总理达26年之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戒马倥偬并与国民党派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担任共和国总理以后,日理万机,为国事奔忙,哪有时间再去写诗?但当我们读到周恩来年青时的一些诗篇时,可以想见周恩来已经具备了优秀诗人的品质。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将与他的名字一起流芳百世,周恩来无愧于诗人的称号。

梅岭三章是哪三首诗

陈毅《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

梅关,位于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唐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

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是在粤赣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岭.

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项英、陈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动方针,开始了在赣粤边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游击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元帅一篇《赣南游击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1940年,盘踞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高潮,妄图消灭新四军.此时,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国民党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韩德勤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黄桥.新四军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顽强反击,予敌军以重大杀伤.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军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200米处,而新四军当时全军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军,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军手中.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 ”陈毅说统统烧掉.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 “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军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梅岭三章中阎罗,原来是什么意思这首诗中又代指什么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2、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4、《梅岭三章》为陈毅所作,1934年红军长征时,陈毅因伤留在苏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这一时期正如陈毅所说:“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由于叛徒出卖,陈毅被困梅山,辗转于山间树丛,在“虑不得脱”的情势下,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含有绝笔之意的《梅岭三章》。《梅岭三章》是一组“联章体”诗作,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每首独立成篇,三首又浑然一体。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中的“阎罗”,原来是地狱之王。是梵语Yamarāja音译“阎魔罗阇(shé)”的简称,又译作“阎魔”、“焰魔罗”等,俗称“阎王爷”、“阎罗王”。

“阎罗”在这首诗中借指国民党派。“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派!

作者在这句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阎罗”比喻凶恶残暴的国民党派。这个比喻是借喻,没有本体,没有喻词,直接使用喻体“阎罗”。使用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中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习重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积累语料

 学习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学用具:

 录音机、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1、听读小序及三首诗,注意听清重音与语调。(用录音机放录音)

 2、朗读全诗,回答: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小序交代了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诗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原因,写作意图。从容、镇定、留诗衣底, 表明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诗人生死不渝、誓与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共同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与革命精神。三首诗各侧重于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断头”一句统领全诗,第二章的“头悬国门”,第三章的“舍生取义”都与这一句相呼应。

 二、本课时小结(略)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诗。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中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习重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积累语料。

 学习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学用具:

 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教师范读第一章,并指导朗读

 第一句以设问开头,结尾要用升调,要读出疑问语气,“断头”、“意”二词要读出重音。第二句要读出肯定语气,用降调,突出“艰难” 二字,要读出“创业艰难”的感慨。第三、四两句要读出那种死而不已的悲壮之感,突出“去”、“招”“斩”三字,特别是“斩”字要读得斩钉截铁。

 学生各自朗读

 揣摩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里的字好不好?为什么?(通过朗读品味)(幻灯片投影)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招”,鲜明,有气势,有感召力。“收”,有动作但欠声势,比较平淡;“率”,没有招集过程,显得突然;“集”,意与“招”同,但读起来不如“招”响亮有力。

 “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猛烈高亢。“杀”,褒贬不分,色彩不明;“伐”,用力太过;“打”,于诗意不合。

 讨论 有人说这首诗,又是泉台,又是阎罗的,都是一些迷信的说法,便按照这首诗的意思给后两句改成了“就算死也不暝目,誓与敌人斗到底”,你觉得怎样,说出一两点理由。

 提示 诗的语言和抒发感情忌直白,讲究形象、含蓄。这样一改就不是诗而是口号了,原诗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非常形象,“阎罗”运用借代的手法含蓄地影射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学生各自反复诵读第一章,体会品味,背诵第一章。

 2、学生齐读第二、三章。

 学生讨论朗读的重音、节奏和感情,教师加以校正。第二章重在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重在对自由的向往和必胜的信念。

 (以下用幻灯片投影)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须”字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的责任感,“必须”报效祖国,为国家民族的解放献身的革命精神。

 “飞”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飘”,速度太慢;“传”没有形象感,引不起读者的想象;“交”,令人想起“交差”、“交付”之意,与诗的整体意境不合。

 “投身”表现了积极、热情和主动的`革命精神

 学生分别朗读体味。背诵第二、三章。

 二、总结

 本文哪些词语或诗句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1、准确:前面品析过的词语

 2、凝练:诗中典故的引用和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

 3、音乐性:压韵,语序的倒装

 三、积累与扩展

 1、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裴多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积累诗中所用的两则语料。

 “此头须向国门悬”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取义成仁

 孟子:舍生而取义

 孔子:杀身以成仁

 文天祥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课外作业:

 1、剪辑《江姐》《刑场上的婚礼》就义前的场面,让学生观看。

 2、学生收集绝命诗,写作“生命的最后一刻”。

 课外活动:

 诗歌朗诵

 作业:完成油印练习

 后记: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 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 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 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 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 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 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的首颌。一个 “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自由

 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 “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 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 “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2)借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知晓、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三 、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

 小记: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

 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统治,表现出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10.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